技術文章
在公路路面透水性檢測中,新標準瀝青路面滲水儀的試驗結果是判定路面密實度與排水性能的核心依據 —— 若試驗數據受外界因素干擾出現偏差,可能導致合格路面被誤判為不合格,或讓存在滲水隱患的路面 “蒙混過關",最終影響公路工程質量與使用壽命。深入了解影響試驗結果的關鍵因素,既是規范檢測流程的前提,也是確保數據可靠性的核心保障。
試驗環境條件是影響結果準確性的首要外部因素。溫度對路面滲水性能的影響尤為顯著:當環境溫度低于 10℃時,瀝青路面會因溫度降低變得更密實,滲水系數會偏??;而溫度高于 30℃時,瀝青受熱軟化,路面孔隙易發生微小變形,可能導致滲水系數偏大。按照 GB/T 50080-2011 標準要求,試驗需在(20±5)℃的環境下進行,若超出該溫度范圍,需對試驗結果進行溫度修正,否則會造成 5%-15% 的檢測偏差。此外,風力也會干擾試驗過程,強風會加速水箱內水分蒸發,導致水位下降速度加快,誤判為路面滲水能力強;雨天或路面潮濕時,路面孔隙已被雨水填充,會大幅降低滲水速率,此時需待路面干燥后再開展試驗,避免數據失真。
操作流程的規范性直接決定試驗結果的可靠性。首先是測試區域的選擇與預處理:若隨意挑選路面裂縫、坑槽附近區域,或未清理路面的砂石、灰塵等雜物,裂縫會導致雨水快速下滲,雜物會堵塞路面孔隙,兩者均會造成試驗數據偏離實際值。標準操作應在路面平整、無破損的區域,用毛刷清理表面雜物后,用粉筆標記直徑 150mm 的圓形測試區。其次是密封環節的操作:若密封膠圈未與路面緊密貼合,或密封材料涂抹不均勻,會導致水箱內的水從縫隙滲漏,而非透過路面孔隙下滲,使測得的滲水系數遠大于實際值;正確做法是將滲水儀底座對準測試區,在底座周圍均勻涂抹密封膏,輕輕按壓底座確保無空隙,待密封膏凝固后再注水試驗。最后是計時與讀數環節:若未等水位穩定就開始計時,或讀數時視線未與水位刻度線保持水平,會造成計時誤差與讀數偏差,需待水位下降至第一個刻度線時開始計時,讀數時保持視線水平,減少人為操作誤差。
設備自身狀態是保障試驗精度的基礎條件。水箱刻度的準確性至關重要,若刻度線因磨損、腐蝕變得模糊,或出廠時校準不準確,會導致水量計量錯誤,例如實際注入 1000mL 水,卻因刻度偏差誤讀為 950mL,使計算出的滲水系數偏小。閥門組件的密封性也會影響結果,若閥門關閉不嚴出現滴漏,會讓部分水未經過路面滲透直接流失,導致滲水系數偏大;每次試驗前需檢查閥門開關是否順暢,關閉后觀察是否有滴水現象,發現問題及時更換閥芯。此外,標準量杯、計時器等輔助設備的精度也需關注,若量杯刻度偏差、計時器走時不準,會間接影響水量測量與計時結果,需定期對輔助設備進行校準,確保符合試驗要求。
路面自身特性對試驗結果的影響不可忽視。路面的壓實度是核心因素:壓實度不足的路面孔隙率大,滲水系數高;過度壓實的路面孔隙率小,滲水系數低,若同一路段壓實度不均勻,會導致不同測試點的滲水數據差異顯著,此時需增加測試點數,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路面的使用年限與養護狀況也會產生影響:新鋪筑的瀝青路面孔隙率穩定,滲水數據較為準確;使用 3 年以上的路面,因長期車輛碾壓、雨水侵蝕,會出現孔隙堵塞或微裂縫,導致滲水性能下降或不穩定,試驗時需在不同車道、不同路段多次取樣,全面反映路面實際情況。另外,瀝青混合料的類型也會影響滲水速率,AC 型密級配瀝青混合料孔隙率小,滲水系數通常低于 100mL/min;OGFC 型開級配瀝青混合料孔隙率大,滲水系數可達 1000mL/min 以上,試驗時需結合混合料類型判斷數據是否合理,避免誤判。
從環境條件到操作規范,從設備狀態到路面特性,新標準瀝青路面滲水儀的試驗結果受多重因素共同影響。每一個細節的疏忽,都可能導致數據偏差;每一步規范的操作,都是對檢測精度的守護。只有充分了解并控制這些影響因素,嚴格遵循標準試驗流程,才能讓滲水儀測出真實、可靠的路面透水性數據,為公路工程質量評估與養護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真正發揮其在公路質量管控中的作用。
關注微信